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12 16:30:1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锦集十篇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锦集十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认识6和7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6、7的组成

一、引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6和7,说一说你观察到身边有哪些事物可以用6或7来表示的

二、新授

1、出示苹果和人像挂图

老师这有6个苹果,我想把它分给两个小朋友(或小猴)你能帮我分一分,有几种分法吗?

小组互相讨论有几种分法?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师板书分法

2、总结分法

看到这些分法,你能发现什么?我们可以将这些分法总结成这样3种。

看到每一组,你可以想到什么?

3、7的组成

刚才老师拿掉了一个苹果,应该是7个,7个苹果怎样分给2个小朋友的?请拿出7个学具来分分看,有几种分法?

汇报分法,师板书分法,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

三、游戏巩固

1、猜数,师左手拿几个苹果,右手和左手合起来是6个,知道右手是几个吗?

2、一生出3个手指头,另一个出一个数能和他组成6(7)

3、拍巴掌,学小猫叫等游戏组成6和7

四、作业

48页第1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苏教版) 数学第五册第43页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解答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的不同解法。

教学准备: 准备上衣、裤子的图片(裤子图片上标有28元的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郭老师去商场为孩子买衣服,了解到了以下信息,(依次贴出图片):

裤子:28元

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或问:你能解决哪些问题?或是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一件上衣多少钱?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或: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钱?)

……

二、探索新知,感知方法。

谈话:我们学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有时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画”来“画数学”,让“数学画”来帮助我们发现数量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想了解吗?

师生讨论“画数学”的方法:

一条裤子28元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 ———— ,线段可长可短,根据实际情况来画。上衣的价钱不知道,鼓励学生尝试画。通过讨论要明确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那么长的线段。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裤子 ————

上衣 ————————————

1、“一件上衣多少钱?”

提问: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怎样标?你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28×3=84(元)

师:你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提问:谁来讲讲“一套衣服”指的是什么?那么“买一套衣服多少钱?”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为什么?(学生讨论,并标出问号)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4……上衣和裤子一共是4个28元

28×4=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1)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标出表示问题的部分,并独立解答。

指名板演,组织学生交流,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线段图,问号为什么标在这儿,以及自己在解决问题时是怎样想的?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2……上衣比裤子多2个28元

28×2=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综合算式是:28×(3-1)

4、比较:第2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在解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

三、组织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2题

分别出示带子图,要求:先说说带子图所表示的意思以及问题各表示什么意思,然后独立解答,最后在小组里交流。汇报时要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信息我们不知道?你会解决吗?(学生独立填表,全班共同校对)

提问:看着这张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四人小组合作,互相提问并解答)

3、独立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6题。

四、质疑问难,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获得的?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本人进行《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后,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这节课的设计意图有两个。其一,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探究数学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目的是想激起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数学问题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学会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二,以画“数学画”为切入点 ……此处隐藏10075个字……的辅助,同样为大家呈现了一节较为精彩的课。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干。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如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集体讨论,学习效果会更好。本节课在新知探究中,教师能立足实际、因陋就简,利用好现有的教具、学具,引领学生在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三个要素中,理解了长方体三要素的基本概念。再通过让学生看、摸、数、量、剪、比,甚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长方体等丰富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亲历、感悟长方体的特征,使其在真正的意义上理解了长方体的含义。]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材第四册第32-33页例题.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并且会验算。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笔算加法的方法.加法的验算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新

师:老师发现,自从有了借书证,很多小朋友们都喜欢到图书馆借书,是吗?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关于图书馆的借书情况的问题吧。

二.探索新知

(一)计算143+126

1.师:(课件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你们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

根据这4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里说一说。

组内交流。

2.师:请组长来汇报一下,你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组长汇报。(出示问题)

3.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这节课先来解决其中的几个问题,剩下的可以以后再研究。

4.师:听听茄子老师问我们什么?(课件出示: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你会列式吗?自己在本子上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列式。

5.师:你是怎么列式的?(板书:143+126= (本))

6.师:观察一下,这道题和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一样?(出示课题:三位数加三位数)

7.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可以动动脑筋,也可以用学具来帮帮忙。

学生自主探索算法。

8.师:谁愿意把你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算法)

9.师:请同学们都用竖式再算一算。再自己说一说计算过程。

学生计算,说过程。

(二)验算143+126

1.师:题目计算出得数后,用什么方法知道算得对不对呢?(板书:验算)

2.师:你有验算的方法吗?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3.师:你们试一试,体验一下验算的方法好吗?

4.师: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

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深化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你能算出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吗?自己计算并验算。

学生计算并验算,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1(课件出示)

独立做题,并列式验算其中一题后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3(课件出示)

师:你从统计表中知道什么?自己能解决问题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订正时提问:你验算了吗?用什么方法验算的?

告诉学生今后不论是否要求验算,都应自觉验算,从小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指导:不写竖式,在原式上从下往上再算一遍来验算的方法。

4.想想做做4

(课件出示题目)理解题意,自己列式计算,全班共同订正。

四.总结归纳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在笔算加法中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2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知道三角形有三条高。

2。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3。了解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及特征。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

教学难点:了解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

教学资源:三角板、学生的学习单。

教学活动: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的高。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演示)。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高的有关知识。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高)

二、操作演示,观察发现。

1。(边演示边说)如果我们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2。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三角形高的画法:

3。你觉得三角形会有几条高呢?为什么?(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从三角形的每一个顶点都能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所以有三条高)请同学们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一名同学上黑板上演示画高。

4。认真观察三角形的高,你有什么发现?(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三条高,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互依存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相交于一点。)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我们再来看直角三角形,你会以BC边为底,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吗?。(学生在学习单上画)。你有什么发现?(老师边演示边说:以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BC为底,作高时,要从A点向它的对边BC作一条垂线,发现高与另一条直角边AB重合;如果以直角边AB为底,作高时,要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发现高与另一直角边BC重合,也就是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如果一条是底,那么另一条直角边就是它的高。以斜边AC为底,作高时,要从顶点B向它的对边AC作垂直线,发现高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

2。我们再来看钝角三角形,从钝角三角形的B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高在三角形内;从A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BC延长,高在三角形外;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AB延长,高也在三角形外。钝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因答可以是两个方面)一是从高的画法说;二是从发现说。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其中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并且相交于一点;直角三角形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而钝角三角形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锦集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