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作为一本想要了解明朝的入门书,这是一套很好的故事集。重要的人物,都在书里。但是,每每读过,总是感觉意犹未尽——对很多人和事的描写,过于简略。
我想看历史,就是看人、看事、看理。这与马未都的历史不可能还原,以及作者强调历史规律,有些相似——历史的真相,是很难追溯的,但历史的道理,是永恒存在的。天下事无新鲜事,发生过的还会再发生。
这套书写人,是很有意思的。像朱元璋,每每要杀人的时候,作者总会写道:“要么不做,要么做绝”。就这八个字,其实朱元璋的很大一部分性格,已经展现眼前。其实这种极端的性格,我是很理解的,年岁日长,越觉得中庸之难;而成大事者,有着一副中庸之态,则更是难上加难。
朱允炆是个好人,也是个悲剧。所谓好人,大概和心软之类的连在一起,但心软似乎也不等于与人为善。朱允炆的削藩,似乎也没有和当年与朱元璋对话时说的那样:先礼劝诸王,不听则惩罚他们;相反,朱允炆不告警而直接下手,并且丝毫不手软。我想,朱允炆是输在了年幼,输在了幼稚。比起朱棣,似乎这位皇帝,更适合当一个与世无争的王爷。
朱棣似乎不是好人,但朱棣是有能力的领导者。自然选择,会选出最适合的物种——也许有些时候有些运气的成分。朱棣是自然选择的产物,自然比温室花朵朱允炆有战斗力的多。作者对于朱棣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朱棣有两张面孔,对敌人狠,对自己人慈。我想,这种处事方式,似乎十分现代——以自我为中心,有利于自己的,合作;不利于自己的,消灭。从这一点来看,朱棣其实很真实。再反过来看看,越是高位的人,经常越活的自我;而越是普通民众,似乎越来越高尚——而这种高尚,倾向于虚假。
从万历中期之后,内容偏向于无聊。并不是作者写的不好,而是历史偏向于无聊——边境忧患成为常态,却再没有充满想象力而又左右战局的大将;朝中也没有尝试改变的变革能臣。整个帝国,似乎除了党争,就是党争。像极了一出永远没有结局的烂戏,剧情整日不变,只是上台的演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为什么朱元璋、朱棣这样的早期君王,设计的制衡机制,远不如美国那样有效呢?为什么后来,帝权、相权、宦权总是此消彼长,却很难为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呢?我想,差距不在于顶层,而在于底层——明朝的普通民众,是和朝廷没有关系的,只是一群蝼蚁,无论上层如何变,底层变化是不大的;但美国,人民的权力似乎很有力量,至少表面上,还是可以影响政局的(比如通过选举)。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姓名:朱元璋,别名:朱重八、朱国瑞;性别:男;民族:汉;血型: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职业:皇帝;家庭出身:贫农;生卒:1328~1398;最喜欢的颜色:黄色;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母亲:陈氏,农民;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第一章写的是朱元璋的童年。他1328年——1344年他主要的工作是放牛,到了1344年——1347年间朱元璋做了和尚,只不过主要工作是讨饭,1352年——1368年朱元璋忍不住了终于开始造反了,1368年——1398年朱元璋终于脱离了困境当上了永乐皇帝。 《明朝的那些事儿》说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3XX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 ——江其霖明朝那些事读后感史书读得不多,《明朝那些事儿》居然让我能够一直读下去直至读完。以至其霖说要看这部书我也没有阻止他看。《明朝那些事儿》是以简单易懂的当今现代人的语言讲述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算是一部朱元璋传和半部朱棣传。
以现代的说法,只要有着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即使你面对的敌人无比强大,即使你没有好的因对方法,但只要你有敢于面对强敌的决心和勇气,你就会发现,一切奇迹都可以被创造出来。还有每个人读书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书读得好,不代表事情能处理得好,能列出计划,不代表能够执行计划。相信很多同学都会被问过你为什么要读书?读书为了什么?大多的答案都是建设祖国,为祖国争光等等等等的大话,而在大多同学们的心中,读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大多是为了长大能有个好的出路和为了满足大人们的各种欲望。但事实告诉我们,为了名利去做一件事情也许可以获得动力和成功,但要成就大的未来,需要的是另一种决心和回答---为了读书而读书。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最近我看了一套非常有趣的书《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获得了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这套书共有七本,从“淮右布衣”朱重八(朱元璋)开始,把明朝各个皇帝以及明朝重要历史人物都写了个遍。
表面上看,这是一部写史的书,但实际上这套书写的是人性,是人心。作者当年明月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因此从这套书中可以看到人性的善恶丑美。观古思今,人性相通,读明代之人物,思今世之人性,这是这套书第一个不同于其他史书之处。
这套书第二个鲜明的特点是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作者时不时调侃一番,让沉默的历史跃然纸上。比如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把帮他打天下的功臣都封了爵,作者把封爵比喻成铁券,但拿到铁券也不一定是好事,作者说:“因为据有关部门统计,拿到这张铁券的人80%以上都会由朱元璋同志额外附送一张阴曹地府的观光游览券。此外还附有特别说明:单程票,适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复使用,不限人数。”
这套书的第三个特点是深入浅出。比如说在讲朱元璋废除丞相时,书中提到了分权制衡理论,这个看起来非常高大上的理论,经过作者简单的比喻而变得非常易懂。作者把皇帝与大臣的关系比作拔河,他们分别向自己的方向拉。朱元璋废除了宰相,于是大臣的力量遭到了大大的削弱,原本平衡的力量遭到了破坏。朱元璋把大臣们拉得东倒西歪,并宣布他们被解雇了,然后拿着那根绳子回家晾衣服,这样一些看似深奥的东西被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了出来,又清晰又透彻。
这套书的第四个特点,就是在写历史人物时,会全方面、多维度的评价一个人,不随 ……此处隐藏8962个字……题一样,历史中的人物有的被后人所唾弃,有的却值得我们铭记。第一个值得我们铭记的就是代表明朝七下西洋的郑和。其实他的一生是十分坎坷的,但他并没有自甘堕落,而是更加的努力,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外交家。得到朱棣的赏识,统帅当时的舰队,出使西洋。很多人怀疑他们当时是出去找茬打仗的,但舰队所到之处没有累累白骨和硝烟,只有和平和友善。正如文中所说:强而不欺,威而不霸,这才是一个伟大国家和民族的气度与底蕴所在,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亦应如此,无论你是哪方面强于他人,都不应该骄傲自大,欺凌他人,而是用自己的才能和气度赢得他人的尊重,这样的人,更让历史铭记!
被后人唾弃的是大宦官王振。这个王振仗着自己服侍皇帝,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逐杀正直官员。为了个人私利,他惹怒了当时雄踞北方的瓦剌族,而且还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导致英宗被俘,朝廷一时群龙无首,如一盘散沙,二十万大军也全军覆没,王振成为历史罪人,他真是一个让人唾弃的小人。幸好,在瓦剌族兵临城下的最危急关头,忠臣于谦挺身而出,义正词严地呵斥了建议南迁的大臣,沉着冷静地指挥战斗,在主力被歼,上皇被俘,兵力不足,士气全无的劣势下,他硬是让北京城变得固若金汤,使瓦剌族被迫退兵!
于谦让明军转败为胜,让奄奄一息的明朝转死为生,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从这位英雄身上我懂得了: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难免会感到畏惧,但是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的人,就是英雄。关键只在于那畏惧的一刻,你是选择战,还是退。于谦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战胜畏惧,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这首《石灰吟》一样,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
这本书不仅让我们了解历史,而且能得到启示。希望同学们能去阅读它,相信你也一定会有所收获的。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多读书吧,让我们的人生更丰富多彩!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4在这个暑假里,《明朝那些事儿》让我明白了,其实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别”是“明朝”。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他以一种风趣幽默、通熟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现了500多年前的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充足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个皇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而整部书其实所给我最大的是那些人世间的事儿——权势利益。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己欲)”。这可以说是朱元璋同志乃至绝大多数政治家们的至理名言,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毁灭了无数其他人的理想。朱元璋成就霸业之后,假借赏功之名烧死了无数曾经为他征战沙场的大臣们。但他是成功的,并且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
“欲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背叛)”。当年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投奔陈友谅,陈友谅杀了倪文俊,将其头颅献给徐寿辉,深得徐寿辉信任后,后控制徐寿辉统领其军队,最终将徐寿辉杀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权谋)”。在万历那个时代,严嵩斗倒夏言,徐阶搬倒严嵩,高拱把徐阶斗倒,又被张居正斗倒。仅说张居正,其可谓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改革家,其考成法(考勤制度)和一条鞭法(税收制度)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至今,但他为了当上内阁首辅也是不择手段,把老同学高拱斗倒之后,还想将其致死。
无论别人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但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但也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
而封建专治的权利又使我对那一时期感到无比的凄凉。洪武四大案每次都牵涉数万之众,斩首、抄家、充军者不计其数;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的方孝孺,因此得罪了朱棣被诛“十族”。北京保卫战功臣于谦,遭陷害被抄家斩首;“万历新政”领导人物张居正,死后被诬陷抄家。
不管怎么说,怎么想,历史已是历史,不会再回来,不会再改变,留下给我们的那就是经验和教训,历史教会给我们的我们也不能忘记,要牢记历史,反省历史。不要再让历史成为对于我们的下一个历史,这才是对历史的充分认识。
明朝那些事儿有感总结:
1、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朱棣、姚广孝)
2、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朱元璋、戚继光)
3、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朱元璋、于谦、张居正)
4、刚出道时要低调,再低调。(杨士奇、张居正)
5、相信自己的直觉。(朱元璋)
6、一步失算,全盘皆输。(朱棣、于谦)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算把《明朝那些事儿》从头到尾读完了。它的内涵在深深吸引着我。
在这本书里,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间罕有的高贵品质,并深深为其折服。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心狠手辣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勇士,坚守信念的强者,更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隐藏其后的,还有那复杂又难以捉摸的人性。读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由于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但确有一样东西始终未变,这个东西,叫做天道。借用仙四结局紫英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惟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千年的历史,我们不能轻易评说,我们只能从看到的人与事中来自己分析判断,冥冥之中,确有这样一种力量,在左右着历史的轨迹。
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醉最我独醒。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这是我对于谦的评价。这样的一位民族英雄,千百年来,有几位能出其右者?我们理应牢记这个名字,记得百年前他的那句高呼“言南迁者,可斩也!”挽救了大明危亡,以一介书生之力,披甲上阵,力挫来犯之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这是我看到的袁崇焕,尽管这是一个争议性人物,但在我心里他就只是一个英雄。我记得的袁崇焕,是一个坚守孤城,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军,没有后援,没有补给,依然奋力坚守,顽强御敌的坚韧的人。他的行为只因两个字,信念。在他的一生我能始终看到的,就是坚持。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任由多么强大的敌人在它面前,也只能铩羽而归。
明朝向来不缺少爱国志士。尽管明朝是一个奸臣小人四起的年代,什么王振,什么魏忠贤,什么严嵩、温体仁,祸害无数黎民百姓;但同样也是一个英雄豪杰展翅翱翔的年代,徐达,常遇春,于谦,袁崇焕,孙承恩,张居正,王守仁……数不胜数,正是有了他们,才使得明朝的历史,变得更为绚烂多姿。
也许,我们凭借一己之力永远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在这部书的末尾,我读到了一句话:什么是成功?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岁月在期间上演了一幕幕成功与失败、欢乐与哀愁的闹剧。等到风消云淡的时候,蓦然回首,才发现人们终究无法改变历史。
文档为doc格式